“华为杯”——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相关解读(最全)

1、获奖比例:一等奖1.5%,二等奖13%,三等奖20%,总获奖比例34.5%。只要最后提交了完整论文,都有很大可能性获奖。

2、获奖福利:奖学金加分、优秀毕业生评选条件、奖金、其他社会福利(如研究生毕业在落户上海时,一等奖加10分,二等奖加8分,三等奖加6分)。

团队成员需要在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官方网站注册,注册前准备好一张一寸照片(宽度为300像素,高度为450像素),图片大小不能超过1M。

由队长在系统填写并提交报名信息,报名前确定参赛团队的名称、口号、介绍和照片信息以及所有参赛队员和指导教师完成注册及个人信息完善工作。报名信息只能由队长进行填写,全部团队成员确认加入团队后,方可提交报名。

参赛报名费每队300元,由参赛队单独缴款,先行垫付,队长本人注册账号,完成网上缴费。竞赛结束后,满足条件的队伍可凭报名费发票找学校报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可申请报销。

a.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参加过省赛、国赛或美赛(省赛需取得二等奖及以上,国奖获奖即可,美赛需获得H奖及以上奖励),且本次比赛最终成功提交论文。

包括数据挖掘、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等。这个时代往往要有大量的数据处理,所以数据处理的能力要提升,需要从数据驱动去解决问题。解答题目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数据可能需要自己去挖掘和处理。

包括各种各样的软件工具,如编程软件MATLAB、Python,写作软件word、latex等。不仅要求会使用,而且要能够知道这些软件在数学建模中的运用。

一篇好的论文需要图文并茂,不仅要求有数据支撑,而且应该结合写作和科学计算可视化将能力展示出来。

竞赛题目涉及文、理、工、医等所有学科内容,A~F六道大题选一道,每道大题包含三、四个小题。选题非常重要,每题的难度不一样,有些题看似简单,做着做着会发现本来认为简单的模型无法完美解决问题,论文忽然无从下笔。换题要慎重,一是时间不允许,更少的时间不占优势;二是换的题目也不一定做得出来。

这些问题的开端都牵扯到选题的技巧,但是这种技巧又没有固定的套路,毕竟每年的所有题目包括题型都会有比较大的变化。根据兴趣与擅长,进行基本的模拟训练。

1、赛前一定要好好休息,比赛最后一两天可能需要通宵,强度略大。2、论文别等到最后再写,边做边写,图标清晰,摘要最后写,反复检查。

8、模型假设,问题分析,模型建立,问题求解过程一定要详细完整(例如:如何调整参数等),切忌只有结果。一定要在论文中体现团队的工作量,包括调节算法参数的过程,只写结果在评分中有很大的劣势。

9、多比较分析:模型、算法的优缺点,如复杂度、运算时间等。尤其针对做不出来的问题,分析算法不足及局限性。

每队三人,分工协作完成,1人负责建模,1人负责编程,1人负责撰写论文、组织分析问题等。1、建模

备赛准备:数学能力,了解常用数学模型的适用范围,大致的思想方法以及实现步骤,做到比赛的时候能够迅速地知道能用什么模型来做,以及大概需要多少时间来搞定。如果不提前了解都有什么数学模型的话,很容易走入死胡同难以自拔却不自知。推荐书籍:司守奎的《数学建模算法与应用》,这本书的作者领导队伍拿过2还是3次高教社杯,编著的书籍也应该非常有参考价值。

工作内容:编程能力,参与实现模型或者求解模型,要求能熟练的通过各种软件对模型进行模拟、求解、检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